4-24《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北京登場

                                             藝文新聞(記者:小方報導/圖:琉璃工房)
由文化部中華文化聯誼會指導,中國美術館與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琉璃工房承辦的《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4月23日於中國美術館盛大開幕,展至5月12日。該展覽由現代華人琉璃藝術的開拓者——楊惠姍、張毅,以五大系列、共四十餘件大型作品講述26年琉璃創作的生命歷程。



楊惠姍、張毅首度聯展


自1987年創辦琉璃工房以來,張毅一直從事“幕後”工作。楊惠姍說,“這是二十多年來,我和張毅以兩個人正式的名義舉辦的聯合展覽。尤其,張毅在不到三個月前,剛做完心臟繞道手術,更讓我們由衷地珍惜這次的聯合展覽機會。”


展覽名稱為什麼叫“人間探索”?張毅表示,“楊惠姍、張毅這兩個人走來不容易,折騰不少,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他們用他們生命的經驗,在這個琉璃創作裏面,表達了一些他們的感觸。”張毅說,“讓這些創作能夠傳達列祖列宗帶給我們文化上的智慧,讓所有看我們作品的人,在生命的迷惑裏面,可以有更大的引導。”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指出,楊惠姍、張毅復興華人琉璃藝術,兩人對琉璃產業的貢獻,“把琉璃帶入尋常百姓家”。對於他們的作品,他更說,“此曲應從天上來”。


中國美術館第一次收藏琉璃藝術

在龐大的國際玻璃藝術舞臺上,都認為世界玻璃史上從來沒有華人的名字,直到楊惠姍出現。自1987年以來,已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康寧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十六個世界頂級博物館收藏楊惠姍的作品。

而作為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殿堂”——中國美術館此次收藏楊惠姍、張毅各一件作品,分別是楊惠姍“一朵中國琉璃花”中“且舞春風更從容”,以及張毅“自在”系列中的“不可說自在”。這也是中國美術館50年來第一次的琉璃藝術收藏。

西方玻璃藝術評論界第一把交椅、英國玻璃雙年展主席安德魯.布華頓(Andrew Brewerton)稱楊惠姍為“改寫中國琉璃藝術語言的藝術家”;而張毅則被《紐約時報》譽為亞洲Studio Glass運動之父。現代華人琉璃藝術從“沒沒無聞”,透過楊惠姍、張毅,華麗轉身,閃耀國際舞臺。

法國騎士玻璃藝術家,也是百年脫蠟鑄造傳人的安東尼勒彼里耶(Antoine Leperlier)在致詞中也說,很多人很難將花與佛聯想在一起,但楊惠姍成功地讓兩個不同的主題並存,將生老病死,以東方的哲學的概念去呈現。






五大系列作品簡介









“一朵中國琉璃花”把花放到很大很大,挑戰PÂTE-DE-VERRE的極限。花的顏色逼近真實,而經過放大,在“真實”與“不真實”的矛盾裏又產生出奇怪的真實。依附在一種脆弱的琉璃材質去呈現,是生命中的謙卑和悲憫。








“無相無無相”尋找一種創作的完美精確語言。融合“脫蠟鑄造”與“熱澆鑄”,楊惠姍以“複鑄法”讓原來寫實的佛像,突然有了一種抽象的“相”。生命的無常,竟有琉璃能夠如此貼切訴說。虛虛實實,似幻似真。









“更見菩提”是兩個相異材質的擁抱。鐵網,根根交錯,冰冷且雜亂。如同生命中的束縛,充滿不安。琉璃,透明,澄澈,具有生命與涵義。鐵網的材質,深入透明的琉璃中,形成一種對話。融合屬性不同的兩種材質,過程中,常常瞬間碎裂,只得繼續,修行。








“焰火禪心”是在沙模中預先埋入脫蠟花朵,在沙模中進行吹制,同時接合花朵與瓶身,讓琉璃漿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奔放,凝結成最自然的狀態。在充滿不確定性中,展現了隨性、不受拘束的生命禪意。








“自在”,在張毅心裏,應該是一種境界。那一尊尊佛像,十足顯露一種“不全”、“隨意”。張毅蓄意地留下了許多仿佛破裂的痕跡,如果不是經過那些“破裂”,光是不會呈現的。張毅在他的自在系列,看似不做詮釋,其實已經詮釋得再明白不過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3-9恐怖喜劇電影《救殭清道夫》 林明禎扮女殭屍現身東區影城

12-9 亮哲寫真書預購 背部全裸讓師妹張東晴直呼:「受不了!」

6-20炎亞綸稱讚郭雪芙是心目中第一名女神